(网传武直10的早期图纸)
武直?一度让中国望眼欲穿
当然,贵的东西,永远都有贵的道理。
当初,中国之所以请俄罗斯设计武装直升机,就是因为在海湾战争当中,中国的军事观察员通过电视转播,目睹了美军直升机在战场上大开无双,肆意收割伊拉克装甲集群的影像。
(阿帕奇简直是大发神威)
从此,中国陆军便对武装直升机这样一种成本相对低廉,能够快速机动,飞行态势极为灵活,同时具有极其强大的火力打击能力,能够随时支援地面部队进行作战,甚至充当进攻尖刀箭头的武器装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无论如何都要得到。
(武装直升机的作战性能极为突出)
但值得注意的是,直升机的制造成本虽然比起固定翼飞机来说较为低廉,而且对基础设施的要求不高,极为省钱。
但在生产难度方面,直升机尤其是武装直升机其实远超外界想象,甚至就连空军所用那些造价千万美元一架的新锐战机,在技术上也未必能达到一两百万人民币普通直升机的门槛,也就是说直升机这玩意儿的技术,甚至比它本身还要值钱太多。
(直升机的制造难度比固定翼飞机还大)
就比如说旋翼方面,直升机旋翼需要承受巨大离心力与气动载荷,必须计算清楚。
同时,旋翼的陀螺进动性会导致操纵耦合,需通过飞控系统实时修正,这些东西中的每一个因素,都足以让固定翼飞机工程师望而却步,更遑论将它们整合进一个直径仅十余米的旋转体中。
所以当时,全世界掌握了生产制造直升机的国家,压根就是寥寥无几。中国也不得不求助于法国方面,引进了法国著名的海豚直升机,然后稍微经过改装,勉强成为武装直升机以后,勉强应付凑合。
(法国海豚直升机)
中国的国产之路
当然,勉强凑合应付只不过是一种权宜之计,中国到头来还是要造出自己的武装直升机。
只不过当时,中国确实在直升机领域的经验较少。当时中国最牛掰的两款直升机,一款是黑鹰源于美国,另一款是直九,就是前面提到的法国海豚直升机的中国版,都带着浓厚的“舶来品”印记。
(直9直升机)
中国要想成功拥有自己的武装直升机,第一步也只能像当初引进海豚时那样,在国际上寻求合适的合作对象,然后学习技术。
上世纪90年代的时候,这个对象出现了,这就是俄罗斯卡莫夫设计局,而俄罗斯卡莫夫设计局和中国合作的直升机项目,就是大名鼎鼎的941工程,也就是武直10最早的设计草图,由俄罗斯方面先行设计,再交由中国自行学习和进一步研究。
(卡莫夫设计局生产的直升机)
中国和俄罗斯的合作
卡莫夫设计局在直升机制造领域身经百战见得多了,就连舰载反潜作战的先锋卡-25,运输与多用途能手卡26,乃至于全球首款共轴双旋翼武装直升机卡-50“黑鲨都出自于他们之手。
他们原以为,这一次还和之前一样,不过按部就班画出设计图纸,然后和买方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再将图纸卖掉罢了。
(设计出来的相关图纸)
但没想到,中国这个甲方的要求却是很不一样,一不要重型武装直升机,二要求能够上高原,这些都还在理解范围当中,但第三就有点超乎他们想象了,中国拒绝共轴双旋翼设计,还希望直升机整体比较西方化,
要求俄罗斯的飞机制造厂商生产西方化的直升机,还拒绝了共轴双旋翼,这确实让卡莫夫设计局犯了难。共轴双旋翼设计具有结构紧凑、机动性强等诸多优势,同时也是卡莫夫设计局的拿手好戏。
(全球首款共轴双旋翼武装直升机卡-50)
但与此同时,中国也有中国自己的考量,共轴双旋翼设计在维护保养和飞行操控方面相对复杂,而且与中国军队现有的作战体系和装备兼容性存在一定问题。中国希望武直10能够更好地融入自己的军事体系,实现与其他装备的协同作战。
而要求西方化设计,则是中国希望借鉴西方在直升机设计方面的一些先进理念和技术特点。
西方在直升机的气动设计、人机工程学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能够提高直升机的飞行性能和飞行员的操作舒适性。
基于此,卡莫夫设计局不得不重新调整设计方案,不过他们也不愧是国际直升机制造领域的资深玩家。
很快就设计出了图纸,三下五除二就解决了绝大部分的准备工作,甚至还送佛送到西地给中国同行讲解了直升机相关的设计原理,而他们卖给中国的图纸也达到了3000万的天价,是辽宁舰图纸的1.5倍。
(武直10)
贵有贵的道理
不过正如前文所说,贵有贵的道理,这3000万美元换来的是俄罗斯卡莫夫设计局多年积累的先进直升机设计思想。
换来的是可以大幅减少雷达反射面积的紧凑的机身,换来的是无论高山密林还是城市林立高楼都能穿梭自如的流线型外观设计,换来的是性能全球领先的全铰接设计,这一切3000万美元,值了。
(武直10)
只可惜的是,在武直10即将服役的时候,中国由于在发动机方面的落后,只能从加拿大购买民用的PT6C-67C发动机作为权宜之计,虽然后来装备了国产发动机,在性能上更加强大,但当初为了适应民用发动机而在机体大小上有点限制,影响了作战性能。
不过从现在的新闻报道可以得知,武直10改用国产涡轴9改进型发动机,已经能够在平均海拔4500米的区域进行发射火箭弹和导弹的训练,而涡轴9的功率重量比约为319千瓦/吨,甚至高过了AH-64的285.8千瓦/吨。
这说明了,即使性能曾受发动机掣肘,武直10如今也在部分领域实现了后来者居上,成为了如今中国的骄傲。
(武直10在西藏)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参考资料:
1、人民网《美媒:武直10源自俄罗斯设计 中国青睐俄直升机》
2、环球时报《武装到牙齿?印度阿帕奇上高原很可能水土不服,干不过武直-10》